愤怒!为什么让这样的父亲还活着?
2019-07-09
作为一个把看片当工作“专业人士”,已经很久没有在看电影时被如此复杂的情绪缠绕:疑惑、惊惧,隐隐的不安,心生同情之余还带着些许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一口气憋到终了,也久久不敢松开,哪怕是警察破门而入,罪犯已被制服,内心仍不笃定,他们的噩梦真的结束了?
《监护风云》是法国导演泽维尔·勒格朗的第一部长片,2017年,他凭此片获得威尼斯银狮奖,此后拿奖无数,堪称一部处女作打天下的典范。
故事很简单,围绕一对离异夫妻对于12岁的小儿子朱利安监护权(他们的大女儿已将年满18岁,在法律意义上不存在监护问题)的争夺,讲述他们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导演开篇冷静克制,以极客观的视角描摹处于法庭上的夫妻双方。一方举证,父亲有伤害子女的嫌疑,申请唯一监护权,另一方自然反驳。唯一特别的,是事件的焦点朱利安,虽未出庭,但律师出具了他的一份声明,声称自己不愿意跟父亲再有任何接触。两难之中,打动法官的是父亲一句:“您不希望孩子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成长”,最终裁定双方共有监护权,父亲则可享有隔周与朱利安共度周末的权利。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12岁的孩子写出这样一份声明?
导演没有卖关子,很快给出了答案:说服法官时温和敦厚的父亲,在朋友同事眼中是个好人,但对家人有着极强的控制欲,他不能容忍妻子跟除自己以外的人有过多接触,他以爱的名义监控着家里每个人,压榨着每个人。
但这些,法官并不知道。抑或者,她从一个法官的角度,宁可给孩子一个名义上的父亲,也不愿意承担毁掉一个童年的罪名,尽管这个孩子已经明确表示:我不想要这个父亲;尽管父亲在庭上最初表现得粗鲁急躁,所有些微细节都被法官无视,仍旧以惯性思维选择相信父亲。
老实说,知道真相后的观影就没那么轻松了。父亲的情绪飘忽不定,没人知道他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吓。上一秒还在吃饭,下一秒就能暴跳如雷,不由分说扯着朱利安离开自己父母家,像个疯子一样把车开上大街。做爷爷的都难以容忍这个儿子,把他刚搬回来的东西扔出门。
得到了监护权也没能让他满足,他还要继续把所有人纳于自己的监控之下,跟踪孩子,找到他们暂居的公寓,敲开房门,都不说让刚洗完澡的前妻穿好衣服,就像个密探一样,细细巡视每一个房间,那种场面让观众都感到不自在,就像自己的隐私被一览无余地展示在陌生人面前。
从始至终,导演都用不带任何倾向性的镜头语言来展现父亲对一家人那种变态的,令人窒息的爱,如果这还能被称作是爱的话。导演也没有刻意用音效把惊悚感强加给观众,而是利用一切自然的声音营造出一种低压氛围,你永远无法预料在一声声敲门、电话铃、甚至是提示系上安全带的“滴滴滴”声后会发生什么。
导演最成功的,是用这种冷静的写实激起了我的愤怒,让我很想对这位母亲、也是受害者说——你为什么不能挺起胸膛,指着闯进公寓的前夫,朝他脸上甩过去一个“滚”字?你为什么在大女儿被禁足,反抗中被父亲扭伤,都没想过带她去验伤,更没有报警,只是让她自己去校医室简单处理一下?被前夫袭击,你只会像个小绵羊一样躲藏忍耐,你强装的镇定对这个野兽一样的男人没有丝毫的威慑力,只会纵容他越来越猖狂!甚至你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显得无比愚蠢:前夫当街动粗,远观的妹妹和男性朋友都没有上前阻止,连拿出手机拍照留证都不知道!
承担起责任的反而是12岁的朱利安,也因此,所有吃重的戏份都在这个小男孩身上,他既是争夺的焦点,也是父亲暴力的最终承受者。判决后和父亲共度的第一个周末,母亲只能在楼上无声哭泣,不敢送他出门,更不敢面对可怕的前夫。朱利安尽管万般不情愿,还是拿着背包独自走出外婆家的大门,坐上父亲的车。
朱利安不只比母亲勇敢,更充当了保护人的角色。得知他们已经搬出外婆家有了暂住的公寓,父亲强迫朱利安领路。朱利安故意绕道,随便指了一栋房子停下,在公寓楼门口,他看准机会就跑了,父亲追不上他,也不急,他拿准了这孩子会回来,就在车上等。
没错,12岁的朱利安必须回来,他没法像姐姐一样,已经暗自计划好18岁生日后跟着男友离开这个家。他要应付父亲,保护妈妈,他虽然无力反抗,但自觉有义务替母亲承受一部分来自父亲的威胁。一个12岁孩子的自我牺牲,让被怯懦的母亲激起的愤怒更为强烈,伴随着充满不安的惊吓,最终变成一口总也喘不上来的气压在心里。
闷闷地压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最后,大女儿生日会结束后的深夜,醉酒的父亲拿着猎枪来公寓砸门,平日口头的恐吓已经上升到生命的威胁,母亲和朱利安互相拥抱着躲在厕所的浴缸中,谢天谢地,她终于开开那该死的手机,向警察求救,与此同时,被吵醒的对门老太也悄悄打了报警电话。
警察赶到,被猎枪打坏的大门,大喊无辜的父亲,哭泣的母亲和朱利安,昏黄而混乱的现场,都让人无法让人心安,仿佛下一秒那个被按在地上的男人还会翻身起来作恶,没准连警察都拿他没办法。
这种感觉就是长达90分钟不能大口喘气的结果,也是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引发观众的思考:面对家庭暴力,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说不出口的苦衷。就像片中的母亲,她不敢把闯进公寓的前夫赶走,可能是怕引来更大的暴力伤害;她没有带女儿验伤,没有报警,可能是因为家丑不可外扬;而她妹妹和朋友没有伸出援手也可能只是因为这是别人的隐私,不便干预。
在这么多个“可能”之下,隐藏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社会固有思维带来的弊病,包括之前揣测过的那个法官,之所以判定父母共有监护权,都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社会共识来代替自己的思考——什么“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宁可相信一个大人的谎言,也不相信一个孩子眼泪,只因为他是孩子,可能还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社会教条最终让法官对事实视而不见,导致父亲在离婚之后还能继续虐待家人。
而那些身处家庭暴力之中而不自知、更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人,最终也会让自己爱的人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朱利安,也就是现在大家热衷探讨的“原生家庭”问题。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只能被动地替母亲承受,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一定会失去男子气概,因为他要顾虑的太多。而他也由此会怀疑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进而对家庭生活失去信心。更可怕的是,多年的压抑让他的人格也发生了扭曲,现实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很多变态杀人狂在童年时都有过严重的心理阴影。所以,这就是当年法官大发善心,许给他的在父亲陪伴下成长的“美好童年”?
我们当然可以往积极的方面想,朱利安能坚强而健康的成长,但是,假如母亲能积极一点,法官能再细致认真地审视一下孩子的意见,周围的人,包括祖辈父母们能对这个不幸的家庭稍加援手而不是坐视不理,就不会有导演创作这个故事的温床。
《监护风云》不是泽维尔·勒格朗第一次关注家庭暴力问题。2013年,他在一部名为《末路丢失》的短片里就讲述了超市工作的女主角米里亚姆被丈夫虐待,她决定离婚并带着两个孩子逃走的故事。这部《监护风云》显然是导演经过沉淀后,又向前迈进的一步:离婚并不能结束家暴,如果你一直懦弱不前,如果所有人都选择旁观,如果大家都遵从社会固有的思维定式,那么这场噩梦永远都不会结束。
好文推荐